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蘇菲的世界

The planet is 10 light-years away from the earth. The little prince who lives there is looking at me through the telescope while I am preparing a make-up exam. He is worrying about me if I could enter my second year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black hole is 27 light-years from the earth. The strong gravity of black hole is pulling the scene of my birth into the center. That is very interesting! I exist in different type in the universe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every vanishing moment is flash, maybe I am continuous and repeated to the universe.

在十光年外有顆星球,小王子正用他的望眼鏡看我,我在地球上準備補考,他擔心我是否能升上高二。二十七光年外有個黑洞,以極大的引力吞噬我剛出生的畫面。真有趣!在同一時刻,我以不同狀態存在於這個宇宙,雖然每一個逝去對我而言都是一瞬且不復的片斷,可相對於整個宇宙,也許我是連續且反覆的。

上述這段文字是我閱讀完「蘇菲的世界」的隨意發想。最近圖書館成了我的書房,先前閱讀完一本「瞧一眼 尼采」,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閱讀西方哲學的相關書籍,以往所接受到的都是片斷資訊,要不就是閱讀孔孟老莊的相關典籍。在網路上搜尋研究哲學的相關書籍,大家都說「蘇菲的世界」是哲學入門的首選,閱讀完後更深刻覺得是如此,直想一口氣把它讀完。

全書以小說的模式敘述,作者描寫一位父親為了讓女兒對哲學產生興趣並進而思考人生,於是將部分西方哲學史納入他寫給女兒的故事中,作為她十五歲的生日禮物。那故事則發生在一個名為蘇菲的女孩身上,在希臘文中,Sophia是智慧的意思,而哲學Philosophy就是愛好智慧之意。某一天,艾伯特突然出現在蘇菲的生命裡,一切就從「你是誰?」這封信開始,他成為女孩的啟蒙老師。難以想像,這本書竟帶點懸疑刺激的味道,又彷彿像是本童話,讓人讀起來興味盎然,或許是因為在探求我未曾思考的面向吧!整本書的觀點相當有趣,因為是故事中的故事,加上作者讓兩個故事產生巧妙的交互作用,而我又以第三者角度去閱讀這故事中的故事,整本書的架構具有相當的哲學思維。

書中分別提到伊甸園、魔術師、神話、德謨克里特斯、希臘三哲人、命運、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笛卡爾、史賓諾莎、洛克、休姆、柏克萊、啟蒙運動、康德、浪漫主義、黑格爾、祁克果、馬克思、達爾文、佛洛伊德以及大霹靂。至於各主題下的詳細內容,有興趣的人就自行去了解吧!閱讀的同時,我也寫下了一些感想,例如:當我們理解一件事實,不能因為習慣這件事實,而放棄探求源頭的好奇心。複雜的事物必定構築於基礎。唯有原始概念包容一切,當一切說明後反而有了侷限。先天雖然不能選擇,可後天有絕大部分的選擇權。或許可以藉由變化而達到個人的堅持。無私的天真是一個利器。光明可能比黑暗還要黑暗。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想法,不過我就不在此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