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沒有資優班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這本是關於教育的書籍,是思諺送的生日禮物,花了兩天閱讀這本書,讀完的當下給我相當大的衝擊與感動。看此書時,彷彿在看一本芬蘭遊記,內容平實感人並且有豐富的圖片。作者親切的口吻更如同朋友,和你我一同分享她的生命體驗,令人忘卻了這是一本在談論教育的書籍。在閱讀的同時,不僅讓我回想起自我求學過程,與台灣目前的教育現況。想起我們從小學到國中,都慣於填鴨式與機械式的訓練,學校也採用軍事化的管理方式(穿著制服、賞罰分明的制度、菁英教育),雖然自己都是名列前茅,但考取第一志願的高中後,卻在眾多菁英與大量學識需學習的壓力下,喪失自我而淪為補考名單常客,每在學年結束前,總擔心自己是否會留級?直到大學才學得自我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觀念與習慣。

作者是旅居芬蘭的台灣母親,撰寫自己一雙寶貝千金在當地求學的過程,與這六年來走訪在這千湖之國的各級學校的心得。讓我最為感動的是芬蘭對於身心障礙孩子的照顧,作者描述看到心智緩慢的孩子在上一般正常孩子所上的烹飪家事課,不禁一時紅了眼框而跑去廁所哭,哭了一會後才擦乾眼淚回到現場。這也讓我想起小學時,老師總是安排這樣的孩子坐在我隔壁,他們的名字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有一位是從來不願意和我說話的女孩,問她覺得某樣東西好不好玩,卻總是不發一語,直到國中後才知道那是自閉症。另一位是智能不足的小男孩,直到現在我還會看到他在街上騎腳踏車,小學時他騎腳踏車在街上看到我,總會口齒不清的大聲喊我的名字,後來我才知道那對他來說,是一件相當不簡單的事情。他們總會在某一天回到班上,其餘的時候只知道他們都是在一處叫資源回收班的地方上課,接受特殊的教育課程。在芬蘭則是讓這樣的孩子接受正常教育,以便未來與社會接軌,主要是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力。所以投入的資源比一般班級還多,除了任課老師外,每個人擁有個人助教與輔助教學工具,採用小班制教學並且投入更多的教學時間。這和台灣大不相同,雖說是特殊教育課程,但實際上是讓他們各自玩耍,把他們隔離在偏遠地帶。

在芬蘭的每一個孩子都熱愛學習、喜歡發問,下課後喜愛閱讀、思考,班級裡學生的成績都一樣好,出了社會仍保有主動學習的熱情。他們皆認為人生真的不是只有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因為學習是要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這也是芬蘭教育的宗旨。除此外,所有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去改進,考試的目的不是帶給孩子挫折,成為數落他人落後或不長進的工具,只是讓孩子和老師共同瞭解對這個科目的認識到哪了,提供日後學習的指標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書中還提及一位老師因為班上學生考試成績不好,選擇不告訴班上同學而與校長討論是否是考題太難,或教學方式上是否有任何問題,這點讓我相當震撼。在台灣若考的不好就是你不用功,老師是絕對神聖而毫無錯誤的,而且絕少具有自省的能力。在課堂上公然的發放考卷與朗誦分數,造成同儕有比較心態也打擊成績不好的學生。書中也提及芬蘭教育理念是「先見林,再見樹」,學童從小應接受全方位教育,直到接受完基礎教育後才會學職分家,與不重視美術、音樂、工藝與家政課的台灣恰恰相反。在重視升學率的台灣,往往重視學科的學習,認為考上好高中或好大學才是件有出息、光宗耀祖的事,所以聰明的孩子都應當循著這條路,而會去讀職校的學生往往都是被放棄的孩子,因為只有讀不好才要學一技之長。在芬蘭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重視孩子學科以及術科的學習,對於學習障礙的孩子給予更多關注與資源,這導致芬蘭學生差異度是最低的,使得各行各業中都有箇中翹楚的人才。也因為要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教育環境,老師得具有相當豐富的學識,於是在芬蘭若要成為中等學校的老師,都得具備碩士以上的學歷。反觀台灣願意再繼續進修的老師是少之又少,推說教育熱忱都已被這大環境磨滅殆盡,但這無疑不是理由。

芬蘭青年多以老師作為自己的職志,其主要原因是老師擁有等於醫師與律師的崇高社會地位,屬於一個神聖職業,每個人都是因為熱愛教育而獻身於教育。要進入教育系,得是以整合式測試方法,評估學生是否有廣泛閱讀與常識的能力(終身學習),與能具體表達自我觀點和思想成熟度。再經過心理測驗,用以評估這學生的心理特質是否適合於教育工作,以期許未來任教後懂得解決學生學習和各項人際衝突的問題,而在台灣有督學與教師評比的現象,是不存在於芬蘭的,因為老師都一樣好,家長也百分之百相信老師的能力,老師也認為評比無疑是對個人能力的懷疑。在台灣的大多數學生也將教師工作視為第一選擇,不論是傳統教育大學體系,或是經由修習教育學程,真正適合任教的人究竟有誰?再者台灣是採用大班制教學,在出生人口數銳減與教師職缺缺乏的狀態,每個人都努力的成為通過教師徵選考試的機器,抹煞了許多擁有教育熱忱的人,難道在台灣實行小班制或增加教學資源是否是這麼困難的事?國家教育經費應當是重點項目,一國的教育不好,如何擁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成為國家政治、經濟、國防、科技的助力?我想那些貪官污掉的錢來辦教育,台灣現階段競爭力不會是如此!真正愛台灣的人是誰?也絕對不是那些從小只會把自己小孩送出國唸書的大官,因為他們無能改變現況,只得選擇逃避。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洗碗的日子

在金門海巡署第九總隊的日子,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一樣,除了有打掃不完的地方,就是有洗不完的碗。在這當兵,深深體會到失去自由的感覺,這大概是變相的坐牢吧!大家穿著一樣的制服,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真不習慣這種生活,不過我也是挺能苦中作樂的,當然這得感謝有一群搞笑的夥伴。

今天去打掃長官使用完後的KTV室,每每在他們狂歡一夜後,處處是杯盤狼藉,我們就得來清垃圾及嘔吐物,把沙發、吧檯、廁所、廚房、地板通通打掃一遍,恢復成乾淨整齊的原貌,我想在家裡大概還沒做過這麼多的家事吧!緊接著是幫長官洗車以及打蠟,我挺喜歡這份工作的,畢竟這不同於以往的工作性質吧!更何況還有水可以玩,我也從來沒幫車子打過蠟,所以這工作對我來說,是件有趣的事。

中餐時間到了,擡飯菜、準備碗筷、清理桌面、廚餘善後,永遠都會有洗不完的碗,是因為這邊的學長很少主動洗自己使用的碗筷和餐盤,往往都丟給身為菜兵的我們洗,雖然我不太滿意這點,認為大家應該互相體諒,不過在軍中生活就是如此吧!也正因如此,現在大家洗碗都洗膩了,會主動去洗手台洗碗的人只剩下我和一些同梯的,哈!他們都會被我叫來幫忙,想偷懶都不行,我想軍中的生活就是這樣吧!我也把這當作是磨練自己的耐性。午睡起來後,搬冷氣、打掃、晚餐、洗碗,唯一不同的是頭一次在金門看見這麼美的晚霞與月色。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費加洛婚禮與卡列拉斯

清晨坐火車再轉搭客運到關西,老師家後方的空間如今已成為休憩的場所,藍天在蔥鬱的相思樹間顯得特別蔚藍。約莫九點多,我們一行人往北藝大出發,拜某人所賜,我對於這地方可是一點都不陌生。中午我們在達文士餐廳用餐,我點的蟹肉青醬義大利麵可說是相當可口,看著大片玻璃外的關渡平原,在秋日的陽光照耀下,特別璀璨耀眼。窗外的台灣欒樹也以各色姿態展現在我們眼前,秋末了,心頭卻還是暖洋洋的。

下午兩點半,我們參與了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這齣戲的劇本是梁志民先生稍稍修改了包瑪榭的原作「費加洛婚禮」,所以劇本內容不僅充實,還增添了一段小小的魔術,最後結局也相當具有教化人心的意味,每個人都寬恕了別人,也寬恕了自己,而這似乎也是愛的本意。音樂製作保留了原歌劇的經典旋律,大部分改以爵士或拉丁音樂,促使劇情發展如行雲流水般,相當流暢亦毫無冷場。劇中使用的舞蹈編排也相當用心,雖然戲劇系並非如舞蹈系主修為舞蹈,但從每人的走位與拍點,都可以感受到學生的認真。

舞台設計是這齣戲最棒的地方,可能是經費不足,所以選擇了大量簍空的花草紋作為片狀布景,在燈光的投射下,光影為這些景片做出了更多的層次感,營造出繁複而華麗的維多利亞風格,極具裝飾主義,由於主體色彩不多,所以也不會讓人有眼花撩亂的感覺。服裝也很棒,將某些主角的衣服顏色設定為對比色,使得角色的印象更為鮮明,款式也採用了大量的篷裙與蕾絲,與正統歐式宮廷服相比可是不相上下。舞臺燈光更是營造出劇情的氛圍,也製造了戲劇的空間感,配合著音樂、劇情或角色而變化燈光顏色或強弱。學生的演出更是用心,無論是動作、表情與內心戲都可與當今線上演員匹敵了,哇!你們真的很棒。就連中場休息也是音樂系以四重奏演奏莫札特的小夜曲與作品,真的是很用心!

晚上趕回苗栗,聆賞我心目中的偶像「卡列拉斯」,好不容易趕到會場,沒想到會場外竟有排了三公里的隊伍還在等待進場,我與思諺原意放棄排隊去買飲料喝,可沒想到後來竟開放自由入場,我們也幸運的進入演唱會現場。由於在橢圓型體育場舉辦音樂會,位於舞台後方的觀眾則因布景與未架設電視牆而無法親眼目睹到卡列拉斯的丰采,我只能說這場音樂會果真是政治與經濟的犧牲品,不過能在燦爛的星空下聆聽美妙的樂音真的很棒!在音樂會結束前,我也親眼見到了舞台上的卡列拉斯,主要是因為大家都紛紛離開會場,下次我大概還是得去國家音樂廳,今晚只是為了感受露天音樂會的Fu囉!今天真是充實的一天。